不意外的,在部隊裡總會聽到髒話,我對這種現象習以為常,何況在某種程度上,髒話當作語助詞讓我們鄉下長大的孩子感受到濃濃的、台灣本土的那般親切。

但我不是特意要來表揚髒話,或是譴責的,只是某一天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。



(注意!以下內容有髒話,會感到身心不適者請暫停閱讀迅速離去,如不聽從後果自行承擔,本人不負任何責任,謝謝!)



常常聽到人家罵:「他媽的!」而且部隊裡的幹部似乎喜歡這三個字更甚於國罵。

忽然想到,什麼時候這三個字組合起來就變成「髒話」了呢?



從最單純的層面來看,「他」第三人稱代名詞,後面加上「媽」,便是「他的媽媽」的簡稱,此種語詞在文法上的學術名稱叫作「定心短語」。

蔡宗陽教授《國文文法》:「所謂定心短語,是指定語加中心語組成的短語。
定語(名詞、代詞或形容詞)+「之」或「的」+中心語(名詞)」

因此「他媽的」後面接的不外乎是名詞,所以「他媽的」不過就是「他人的媽媽的」某種事物,這樣普通的意思而已。



到底在時間的流變中,它的意思經過了怎樣的轉變,竟然演變成現今不堪入耳、不甚禮貌的「髒話」呢?



我並沒有要做學術研究,單單對這件事情感到好奇。

憑著自身的想像,去稍微推測一下。


可能是在古早的台灣社會,當人用台語罵著「幹您娘」、有時是「幹您老母」,說的時候要罵的當事人並不是當時的談話對象,不在現場。

這樣當面衝口而出,要承受辱罵的那個談話對象,多少會覺得不舒服,自己也會有點不好意思。

所以在當事人不在談話內容的現場時,為了要搞清楚罵的到底是誰,刻意用代名詞將它區隔開來,變成「幹伊娘」。

「幹伊娘」就是「幹伊ㄟ老母」,普通話就是「幹他的媽媽」,而語言使用都是化繁為簡,音節過長時就會變短,變成「他媽的」,「幹」就成了人盡皆知的省略詞。


還有一種可能,就是隨著個人說話習慣,「幹您娘」還會加個語尾助詞「咧」,久了一樣簡化成「您娘咧」。

「您娘咧」的發音又跟「您娘ㄟ」相似,所以換個人稱、用普通話說,就變成「他媽的」了。



上面的說法僅代表個人立場,是沒經過研究查驗的不負責任發言,千萬別誤以為事實就是如此!

雖然如此,我想事情就是我想的那樣八九不離十吧!XD


語言真的很有趣,隨著時間的變遷不斷地演化,產生出一堆從前沒有的新用法。

這些新世代的用語也許難登大雅之堂,卻能讓大家心有靈犀,感到詼諧逗趣,並且溝通無礙。



哪天應該要好好追溯這些意思演變的故事,從而了解原來語言是多麼的「可怕」!


畢竟,別人的媽媽這麼常被人家「問候」,大家都只「直覺性」地想到不好的那層意思,一句沒有特別用意的「中立」語詞,從此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,還真是無妄之災啊!


--

後記:

感謝川哥高人指點,告知確有文人作此研究。

網路無遠弗屆,找到了以下兩個相關資料,以供參閱。
(真的是學術研究,我都看不太下去XD)

魯迅〈論「他媽的」〉http://0rz.tw/pdb0b

〈「他媽的」文化分析〉http://0rz.tw/wOWTC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ny97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