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〉以及〈清大教授彭明輝:這一代的年輕人,是被上一代犧牲掉的!〉這兩篇報導鬧得沸沸揚揚,首先我不得不講,這兩篇執筆的記者標題仍舊下得危言聳聽,語不驚人死不休,照他們慣用的語法便是「定要吸爆讀者的眼球」,這種新聞文化實在令我不敢恭維。

再者,我很感謝台灣教育教給我的觀念,我不敢保證它頂好,但至少它教會我一個正確的態度:職業不分貴賤。試問:報導標題為何寫成「『淪』為屠夫」?孰知那些到澳洲賺錢的人們,他們真正的動機是什麼?而促使他們「心甘情願」來做「某些人」不願意做的工作?思及此就不禁想起〈那默默的一群〉,從前清道夫的工作被前幾個世代的人看輕,經過幾十年來的觀念導正,整個社會才慢慢懂得去感謝這些不平凡的平凡人物;甚至清潔工的工作職缺,現今也是多人擠破頭應徵只為求得一職。

然而「泰勞」跟「台勞」,你要放在同一個天秤上去衡量嗎?原來社會的價值觀一點也沒有進步,語言背後的歧視性仍以無形的方式蔓延,所以許多台灣人民不願意、不接受「台勞」這個稱呼,因為他們把過去的經驗類化——「泰勞」在台灣民眾眼裡地位是低等的。講一句老話:與其去衡量職業地位,不如讓自己決定自己的高度。

年輕人們,當我到了今天這年紀,正好跨在「小孩/大人」的階段,從兩個視角回頭看社會發展,你可以自怨自艾地怒喊「原來都是上一代的錯」,也可以選擇坦然接受事實,並遵循前人的處世之道:腳踏實地、埋首苦幹。不管各人的生存方式為何,每個人心中最小的祈願,也不過就是求一頓溫飽。

最後,如果你願意,把彭明輝教授的見解瞭解透徹、還原它本來的面貌,請你點擊網址去閱讀,來「知道」全世界的青年正面臨怎樣的時代。

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: 草莓族,或被犧牲的一代?──台灣的案例 

--
 
我看到朋友點讚分享的文章,是轉貼一位丁宗蘇老師的言論,深有同感,原文如下:
我認識很多臺大清大的學生,到澳紐加度假打工。我鼓勵這樣的規畫。如果有機會,我二十幾歲時也會去度假打工。只可惜我那時沒有這樣的工作機會,臺灣男生沒役畢也不能出國。

我大學時去梨山打工了二個暑假,五點起床,七點上工摘水梨,十二點吃午餐之後睡午覺到一點半,下午又是摘水梨到六點,吃飯洗澡完,晚上還要幫忙包裝,直到十點。一個月一萬多,我學到什麼? 第一,透過汗水,我學到對勞動者的敬重,勞動是高尚但困難的工作。第二,我開始珍惜待在學校可以思考可以學習新知的生活。課業不是只為考試,我重拾學習的快樂與慾望。第三,這樣的工作我可以做二個暑徦,那我當然有足夠的企圖心與毅力,來面對未來各式工作的挑戰。我鼓勵大學學生們去做這樣的勞動工作,尤其是臺大學生,免得以後眼高手低地看不起藍領階層,而且會好好珍惜現有的學習機會。所有勞動過的臺大學生,都不會以這樣的工作為生涯職業,他們只會更加努力,做他們認為更能發揮自己、更有創造力的工作。

如果我可以到澳紐加的農場打工,我相信我可以學習到同樣的事,還有完全不一樣的環境與人群,磨練英文,還有更高的報酬,這有什麼不好呢? 嫌臺灣年輕人是草莓,不能吃苦的,是四五六十歲的中年人。笑臺灣年輕人出國當台勞,覺得這樣可惜,也是同樣是這群中年人。不!!!!!!!這一點也不可笑也不可惜。如果年輕人出國當台勞可笑也可惜,這也是這群中年人搞砸的。

我覺得可笑也可惜的生活,是那二年底層連隊的兵役生涯。辛苦勞動就不提了,坐在辦公桌造假一切更是讓人不堪。雖然我學到許多,但是整體環境不人性、不健康、沒尊嚴、易染惡習。不把人當人看,還不准辭職請假。出國當台勞,比在臺灣當臺兵好太多了。

還有,外國人對待台勞的整體態度,比臺灣人對待外勞的整體態度,高尚太多了。抱怨外國人歧視前,要先檢討自己對外勞的心態。
 
蔣偉寧:打工度假拓展視野 職業沒高低 | 打工度假=台勞? | 國內要聞 | 聯合新聞網udn.com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ny97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